(广州交响乐团: 秋,大地交响曲 | 丰收,演绎有艺思,庆丰时长共3分11秒)
用耳朵倾听丰收是飞·粤什么体验?弦乐的琴声先是悠扬,渐次热烈,奏响重奏逐渐欢快,丰收最后一同引向兴奋热闹的乐章乐团群众庆祝丰收的画面。虽通篇未着一字,广州音符里却写满了农民丰收的交响喜悦。
近日,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,广州交响乐团“飞·粤”弦乐四重奏重新演绎名曲《庆丰收》,用西洋乐器“讲中国话”,以音乐表达乡村节庆和农民丰收的盛景。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希望,通过音乐家们的演奏,能够给大家带来对家乡丰收的情感回忆。
《庆丰收》为中国农民欢庆节日
古往今来,中国人对“丰收”的向往深深地刻入基因。每到秋收时节,人们为一年的收获举行庆典,以表达对丰收的赞美和感谢,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,作物顺利收成。在庆典上,人们载歌载舞,因此也就有了丰收之歌。
世界各地都有着自己的丰收之歌,这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。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介绍,此次广州交响乐团“飞·粤”弦乐四重奏演奏的曲目名为《庆丰收》,这是一首由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、作曲家张靖平创作的充满农民风情的丰收歌曲。
《庆丰收》的主题就是“庆”。在第一小提琴方海燕、第二小提琴郝宝珠、中提琴陈柏成、大提琴奚依萌的演绎下,深远辽阔的旋律响起,一幅悠扬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。随着节奏加快,主题逐渐热烈,引向了一个兴奋热闹的群众庆祝场面,充分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欢快。
《庆丰收》饱含着浓浓的民乐风格,旋律颇具山歌风味。陈擎介绍,此次广州交响乐团选择了《庆丰收》弦乐四重奏形式,是以西洋乐器来做中国化的音乐表达,让交响乐“说中国话”。
“交响乐实际上是用西洋乐器来演奏的音乐,但在我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,中国交响乐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体系当中。”陈擎告诉记者,从中国现代音乐之父、祖籍广东中山的萧友梅写下我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开始,众多音乐家包括大众熟悉的广东作曲家冼星海、马思聪等,用音符记录下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。
“中国的交响乐发展至今,离不开跟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,中国交响乐的发展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。”陈擎认为,音乐是一门世界语言,它不需要任何翻译,只需要音乐响起,听众的脑海里便会有了鲜活的画面。
亲近大自然能让艺术家视野更开阔
“不管是哪个领域,艺术家都需要去实地采风。因为艺术创作需要吸纳人文气息,需要从生活当中汲取营养,收集创作的素材。”陈擎认为,“对于乐团成员来说,有机会亲近大自然,可以让他们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。”
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陈擎随着广州交响乐团经常到珠三角演出,岭南水乡构成了他对广东乡村的最初记忆。
“广东水网发达,以前我们坐车下乡的时候,沿途可以领略到很多水乡风景。”岭南水乡物产丰富,盛产水稻和香蕉、荔枝、龙眼、芒果等几十种水果,是珠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完美结合。
大片的水乡风貌,带给陈擎和交响乐团很多音乐的灵感。“就像我们在演绎《庆丰收》这样的涉农题材曲目时,如果他们在田间地头演奏过,这种印象肯定会留在音乐家的脑海之中,那么下次即使在其他地方演奏同一曲目,他对田间地头的记忆、他对大自然的情感,肯定会给演奏带来新的帮助。”
陈擎认为,艺术家要反映生活,艺术作品更要反映生活。“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,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,我们用音乐和农民丰收、农产品收获、农业农村发展等进行跨界,有新鲜的反差感,也有艺术的结合感,我觉得是非常好的。”
“在丰收节这样普天同庆的节日,我们用自己的琴声分享和传递喜悦之情。农民朋友们的辛苦耕耘,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基础,因此农民朋友的丰收也是全社会的丰收,你们的喜悦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喜悦。希望各行各业都可以欣欣向荣,也祝福我们的国家可以繁荣富强。”“飞·粤”弦乐四重奏的四位音乐家——方海燕、郝宝珠、陈柏成、奚依萌如是说。
金黄的田野上,辛勤的劳动者,多元的农产品,让全社会收获的硕果累累的多彩生活。我们用音乐赞颂这个丰收的季节,也歌颂勤劳勇敢的广大农民朋友。千百年来,农民朋友用亿亩良田、富饶鱼米,装满了中华儿女的粮仓,传承着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。
>>>对话陈擎
“高雅艺术最终还是走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”
记者: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庆丰收的音乐,表达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丰收的喜悦。农产品养育了我们,因此农民的丰收,也是全社会的丰收。这次乐团选择了《庆丰收》这首曲目,您希望这个作品能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或情感?
陈擎:顾名思义,《庆丰收》就是欢庆农民丰收。中国地大物博,每一个地区的人对于家乡丰收的场景都有不同的印象,相信通过音乐家们的演奏,能够给大家带来对家乡丰收的情感回忆。
记者:乐团一般演出是在音乐厅,像演绎《庆丰收》这样的作品时,有没有想过可以走到户外,到天然的稻田之下进行演奏呢?
陈擎:我相信演奏家们肯定都很希望也很期待有这样的机会。因为不同的场景,会给演奏家带来不同的印象,将来在演奏同类作品,或者再次在其他地方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,脑中还会带有在田间地头演出的这种情感和回忆,这种感受跟在音乐厅里演的情绪也不一样。走到户外,演奏家能够很直观地接收到来自于田野、来自于大地的震撼,我相信一定会对将来的表演有帮助的。
记者:近年来不少艺术家跨界农业,给乡村带来了艺术气息。您觉得艺术创作可以如何为农业品牌建设赋能?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艺术可以如何为助农出一分力?
陈擎:我国是个农业大国,艺术家也应该关注和反映我们的农村生活,歌颂农民辛勤耕耘的人文精神。艺术家采风,实际上是在生活当中汲取营养,用生活化的素材带动创作热情。交响乐团和演奏家的演绎属于音乐的二度创作,因此他们的生活经历也会融入演奏的过程中,演奏场景、生活经历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是能够产生化学反应的,观众也可以通过演奏,感受到其中不一样的情感。
这次交响乐和丰收节的跨界融合,我认为首先是个很奇妙的反差,本身具有话题性,可以吸引到大家去关注丰收节,进而关注农村生活,关注农民带给全社会丰富的农产品。其次,相信通过艺术家的加入,也可以吸引到更多不同行业的人士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的行列中来。
记者:交响乐和丰收节的结合,其实也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,在吸引更多人关注农业的同时,广州交响乐团也可以将高雅艺术推广到更普遍的观众群体当中。广州交响乐团全新乐季已经开启了,如果用“收获”做关键词的话,您希望乐团可以收获到什么?
陈擎:高雅艺术不能只是存在于庙堂,或者只在音乐厅里发生,它应该还是要走向人民大众的生活当中。艺术不能脱离生活,人人都有向往和追求艺术的权利,所以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广州交响乐团一直致力于推广交响乐,包括跟农文旅结合,让大众在公园里、在景区里、在地铁里、在各个地方都有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。
目前广州交响乐团已经走到第27个音乐季了,是中国内地所有职业交响乐团里的最高纪录。说到“收获”,我们当然是希望能收获到更多演出经验,收获更多音乐爱好者,收获更多好的音乐作品,收获更多不可复制的音乐瞬间。
我们更大的愿景,是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,接下来我们也希望可以有更多走进乡村、与三农题材相结合的机会。
【统筹】李培 樊静东 袁斌
【记者】黄旭君
【摄影后期】程麒
【设计】莫淑霞
【外联】郑永金 凌亚 常秦 杨娉婧
【来源】南方农村报 南方日报文体部 南方周末 联合出品